客服電話:400-0755-992
客服郵箱:vip@wapadd.cn
服務時間:周一至周五 9:00-18:00
這是一個經典的創業故事,但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卻遇到了一些麻煩。2016年,三個20多歲的年輕人在MIT的宿舍里成立了一家公司,他們希望用算法來預測電子郵件的回復內容。那年5月,他們開始為這家名叫EasyMail的初創企業尋求融資。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谷歌召開了一年一度的軟件開發者大會,并且發布了一個與EasyMail非常類似的工具。EasyMail的老板菲利普·塔羅斯基(Filip Twarowski)表示,谷歌的這次襲擊讓他確定了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他更加確定自己正在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同時,他也承認自己感到震驚。谷歌嚇跑了至少一個EasyMail的投資方,因為風險投資人不想和谷歌這樣的巨頭形成競爭。
邁克·德里斯科爾(Mike Driscoll)是投資機構Data Collective的合伙人,他表示:“谷歌每年都會舉辦開發者大會,在大會上他們會發布新的工具、功能并且宣布最新的收購。這樣的大會總是會在創業者之中掀起一陣恐懼。風險投資人也會參加這個大會,看看接下來他們投資的哪些公司將會被殺死。”然而大企業對初創企業的圍剿遠遠不止是通過開大會而已。阿爾伯特·溫格(Albert Wenger)是來自Union Square Ventures的風險投資人,也是Twitter的早期投資人之一。在溫格看來,大型企業對于初創企業形成了一個“絞殺地帶”。新企業很難在當前的科技行業存活下來。科技巨頭們會通過各種方式對初創企業進行圍剿,例如模仿他們的功能,或是在初創企業還沒成氣候的時候就將其收購,從而徹底消除潛在威脅。
這個絞殺地帶的概念,可能會讓一些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的微軟王朝,那時他們采取了“擁抱、發展和消滅”的策略,以此來對初創企業進行威嚇,阻止他們進入微軟的地盤。但是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創業者和風險投資人成功突破了微軟的阻攔。2014年,《經濟學人》在一篇文章中將初創企業的激增與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進行了類比:軟件的發展讓創業變得比從前更簡單了,市場上突然間出現了大量的創業機會。
而在今天,情況似乎出現了變化。由于亞馬遜、Facebook以及谷歌(Alphabet旗下)的存在,任何與消費互聯網有關的創業項目都被視為了危險項目。對于搜索、社交媒體、移動和電子商務等創業項目,風險投資人也變得非常謹慎。研究機構Pitchbook的數據顯示,2017年這些項目的融資數量相比2012年下降了大約22%。
風險投資人的這種謹慎來自于他們的觀察,這些年來,他們見到了太多的實例,一旦初創企業有意或無意進入了絞殺地帶,它們的下場總是會顯得有些悲慘。Snap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2013年,Facebook想要以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Snap,但是該公司拒絕了這個收購要約。在此之后,Facebook克隆了Snap的多個重要的功能,此舉就像是給Snap的增長套上了枷鎖。還有一個名叫Life on Air的公司,這家公司最著名的產品就是視頻直播應用Meerkat。就在Meerkat最火熱的時候,Twitter突然出手,推出了競品Periscope。之后Life on Air不得不關閉了Meerkat。之后該公司推出了一個名為Houseparty的群組視頻聊天應用,這個應用同樣馬上就獲得了用戶的喜愛。然而好景不長,Facebook推出了相似的功能,于是Houseparty的風頭立刻就被Facebook搶走了。
在企業軟件領域,這個絞殺地帶同樣存在,微軟、亞馬遜和Alphabet三家巨頭希望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的地位。亞馬遜的云服務AWS稱很多初創企業都是他們的“合作伙伴”,而亞馬遜對這些伙伴的態度是:復制他們的功能,并且提供更低廉甚至是免費的價格。這樣一家巨頭突然進軍小企業的領域,而且這個巨頭還掌控著小企業賴以生存的平臺,這種局面讓初創企業步履維艱。例如,數據管理企業Elastic,2015年在AWS推出功能類似的競品之后,Elastic損失了大量用戶和銷售額。
而且就算巨頭們不直接去模仿小企業的功能,他們依然有能力影響小企業的前途。去年亞馬遜斥資137億美元收購了全食超市。受此消息影響,本來已經做好上市準備的餐飲配送企業Blue Apron突然失去了投資人的信賴,因為投資人都認為亞馬遜遲早也將會進入餐飲配送領域。這種事情不僅僅發生在年輕企業的身上,一些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的企業也會面臨類似的事情。不久前Facebook宣布他們將會進軍線上約會市場,就在同一天,2015年上市的Match Group的股價大跌了22%。
創業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今科技巨頭們又給創業公司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更多的領域受到了影響,包括搜索、社交媒體、數字廣告、虛擬現實、信息與交流、智能手機、家用音箱、云計算、智能軟件、電子商務等等。這讓初創企業更難以尋求立身之地,他們隨時都有可能被科技巨頭擊垮。如今的巨頭比以往變得更加殘酷。Data Collective的風險投資人馬特·奧科(Matt Ocko)就表示:“這些巨頭們為了生存下去,甚至會吃掉自己的孩子。”而且這些巨頭會經常在自己的地盤上巡視,發現所有有可能對自己產生威脅的人。云計算與資料分享服務企業Box的阿隆·列維(Aaron Levie)表示,以前初創企業在被巨頭發現之前,還能有幾年的發展時間。但是今天的初創企業們只有6-12個月的時間,之后馬上進入巨頭的雷達中。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Airbnb、Uber、Slack和其他一些“獨角獸”在圍剿中存活了下來。但是他們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初創企業都在殘酷的商業世界中學會了一個道理:把目光放在更實際的目標上。法律機構Goodwin Procter的拉里·朱(Larry Chu)表示,如今的創業者們早早就開始考慮自己會在何時被哪家巨頭所收購。一直以來,科技巨頭們就都非常樂忠于收購:Alphabet、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微軟在2017年內在收購方面共計花費了316億美元。這種創業環境讓一些初創企業喪失了當初的雄心。科技行業投資機構Mithril Capital的阿杰伊·羅洋(Ajay Royan)表示:“在我見過的初創企業中,90%的創業目的就是被收購,而不是為了擴大自己的規模。”
尋求收購可以讓企業創始人獲得豐厚的回報,在出售了企業之后,他們可以選擇繼續自己的創業之旅,成立下一家公司;或者,他們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投資人,為其他擁有良好創意的創業者提供資金。從某種角度來看,追求收購能夠為未來的創新提供資金,這也算是一件好事。巨頭收購初創企業,也能為初創企業提供幫助,在巨頭的幫助下,這些小企業能夠完成更大的成就,這種成就是他們自己單打獨斗所難以獲得的。例如,Facebook收購了Instagram,表面上看Facebook的此次收購是為了消除競爭,但是在Facebook的庇護下,Instagram發展的非常好,因為他們可以使用Facebook的技術資源、人力資源以及豐富的經驗。
朋友還是敵人?
但是硅谷中的很多人卻認為這種收購實際上是弊大于利,他們認為這種狙擊式的收購扼殺了創新。私募機構Elevation Partners、Facebook早期投資人羅杰·麥克納米(Roger McNamee)表示:“人們創業的目的變了,以前人們是想要打造一個大型的平臺,而現在人們創業是為了讓自己的初創企業符合大企業的胃口,從而尋求被收購。”
更值得擔心的是,一些小企業受到了來自大企業的威脅,不得不將自己委身出售給對方。一些科技巨頭喜歡以“威逼”的手段讓初創企業接受收購要約,如果初創企業回絕,大企業就威脅要推出競品,和初創企業直接競爭,從而讓對方招架不住。這是一位消息人士所透露出來的巨頭常用手段,這位消息人士供職于某科技巨頭,負責的就是收購談判,而他所供職的科技巨頭經常會使用這個手段。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之前所提到的絞殺地帶將會繼續存在下去,原因有三。
首先,巨頭們擁有海量的數據,能夠比以往更快速的發現潛在競爭對手。谷歌可以通過Chrome瀏覽器、電子郵件服務、安卓操作系統、應用商店以及云服務等手段收集信息,了解互聯網用戶當前喜歡哪些東西。Facebook能夠看到哪些應用受到了用戶的喜愛,以及他們經常會訪問哪些網站。他們曾經收購了一個名為Onavo的應用,正是這個應用讓他們發現Instagram正在受到用戶的歡迎。之后,Facebook在Instagram成熟之前就斥資10億美元收購了它。去年,Facebook又收購了一家名為tbh的剛剛出現的社交平臺投票機構。亞馬遜也可以通過自己的電子商務憑條和云服務平臺獲取這方面的數據。
科技巨頭洞悉市場信息的另一個手段,就是對初創企業進行投資,這種投資能夠幫助巨頭發現新市場,以及那些在未來有可能顛覆市場的新企業。在所有美國科技企業,Alphabet是在初創企業投資方面最活躍的一個。2013年以來,他們已經為308家初創企業提供了126億美元的投資。對于很多初創企業來說,能夠拿到這樣一家巨頭的投資,是一件讓他們感到興奮的事情。然而,也有一些初創企業在日后卻后悔自己接受了Alphabet的投資,因為雙方之間產生了利益沖突。例如Uber,他們就獲得了Alphabet的投資,但是不久之后就發現對方在無人駕駛領域與自己形成了競爭,那就是Alphabet旗下的Waymo。技術人才線上市場Thumbtack也接受了Alphabet的投資,但是不久之后對方就推出了競爭服務Google Home Service。亞馬遜和蘋果為初創企業提供的投資次數較少,但是也都曾經出現過類似的事情。亞馬遜投資了家用內部通話系統企業Nucleus,之后他們在去年自己推出了類似的產品。
其次,招聘也是巨頭建立絞殺地帶的一個工具。大型科技企業能夠為優秀人才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薪金水平,就連那些平均水平的員工,在大企業掙的錢也比在初創企業中掙的多。2017年,Alphabet、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微軟為員工共計提供了價值237億美元的股票補貼。大企業通過這種方式壟斷了人才市場,這讓初創企業難以得到迅速發展。風險投資機構Index Ventures的邁克·沃爾皮(Mike Volpi)透露,該機構投資的初創企業中,有10-20%還沒有完成今年的招聘目標。
第三,現在還沒有任何新平臺能夠打破巨頭的壟斷,盡管移動互聯網已經發展了10年的時間。例如,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曾經打擊了微軟的個人電腦業務,并且給Facebook和谷歌帶來了發展,讓這兩家企業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線上廣告平臺。但是今天卻沒有了新平臺。在巨頭們的掌控下,初創企業若想獲得大量互聯網用戶的注意,他們需要付出高額的代價: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都會對新應用和服務收取高額的銷售分成。
在和科技巨頭的競爭中,由于看不到任何機會,初創企業和投資人紛紛將注意力轉向了其他地方。于是,大量投資人開始注意加密貨幣和合成生物學這兩個領域。然而壞消息是,巨頭們也瞄上了這兩個領域。有傳言稱Facebook想要收購加密貨幣企業Coinbase。
監管機構將會留意巨頭們的下一步舉動。人們對監管機構的批評越來越多,很多人認為他們對于巨頭們的收購審查做的不夠,這才讓巨頭們得以通過收購來消除競爭。Facebook收購Instagram以及谷歌收購YouTube,都是在被收購方還沒能力產生威脅的情況下完成的。放在今天,這樣的收購很可能被監管機構否決。要想消滅巨頭們建立起來的絞殺地帶,監管機構必須要仔細考慮自己需要拿起什么樣的武器。
客服電話:400-0755-992
客服郵箱:vip@wapadd.cn
服務時間: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掃一掃 關注微加
Copyright © 2021 WapAdd.cn 深圳微加互聯科技有限公司 粵ICP備14021220號-1 建站加盟首選,微加建站!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1656號
圖片與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