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電話:400-0755-992
客服郵箱:vip@wapadd.cn
服務時間: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巨頭企業們對于云服務的思考在今年找到了新方向。
就在馬化騰于2018騰訊“云+未來”峰會上提出了“超級大腦”這一概念后不久,5月27日,在2018年的數博會上,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發表了題為《普惠AI,領航新經濟》的主題演講。
具體來說,華為云的普惠AI,就是希望將自身的技術能力進一步開放出去,讓AI變得更為普及,從而使得各行各業的人工智能都“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
在2017年4月履新華為云BU總裁一職后,鄭葉來身上的擔子并不輕。成立后不久,華為云BU便升為一級部門,鄭葉來也肩負著帶領華為云在云服務市場中打下一片江山的重任。
目前國內競爭如火如荼的公有云市場中,華為云面對的對手很多,除了傳統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產品外,阿里云、騰訊云等國內玩家也在市場上紛紛跑馬圈地。這需要鄭葉來把握好華為云的發展,從而找到最適合自身的方向。
成立之初,時任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就表示,云服務已經成為華為的基本商業模式,云BU只有一個使命,就是把公有云打造好。
在2017年10月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已經就任華為云BU總裁半年的鄭葉來則進一步表示,華為云的商業邏輯在于通過技術來變現,這是最初發展公有云業務時就定下來的商業設計模式。
但如今,討論短期的商業模式,對于巨頭旗下的云業務而言,似乎已經不那么合時宜,更重要的是如何盡快擴大市場份額。
盡管從整體來看,公有云市場保持快速增長,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預測,2018年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將從2017年的1535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864億美元,漲幅高達21.4%。但相比于建立在移動互聯網上的許多業務,云服務越來越像是一個行業內的基礎設施業務——投入不少,回報期長,一旦達到盈虧平衡點,會是絕佳的現金牛業務。
不少企業的財務報表也反映了這一狀況。阿里巴巴的財報顯示,2018年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長101%。而亞馬遜AWS云服務第一季度凈銷售額為54.4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36.61億美元增長49%,運營利潤為14億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8.90億美元。
因此,在進入2018年之后,巨頭們也需要找到一些新的方向,來讓云服務的發展更加符合預期的軌道,同時能夠在市場中找到另一個突破點。
今年4月,在2018華為分析師大會上,鄭葉來接受采訪時曾談到對于當下云服務市場的看法,“不能用互聯網跑馬圈地的思維理解面向企業的云業務,Cloud 2.0的競爭剛剛開始。”
鄭葉來的觀點是,Cloud 2.0的變化由人工智能的發展所引起,讓訓練變成可能,這需要算力、算法和數據的結合;而華為的強項就在于計算能力,算法上也有積累。
此次鄭葉來所提出的“普惠AI”,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華為云希望釋放自身優勢的新戰略。
鄭葉來提到,AI在之后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獨立的生產力,適用于大部分經濟活動;它能夠給每一個行業、企業和職業都帶來新的變化,讓它們更加智能,從而產生更高的效率。
“華為云希望為即將到來的AI浪潮提供一個智能化的底座。”鄭葉來說。
華為云已經在目前的業務合作中逐漸扮演起上述角色,為合作伙伴提供服務。此前,在華為2017全聯接大會上,華為云就發布了華為云EI(Enterprise Intelligence)解決方案,這是人工智能技術與企業具體業務場景的結合,當中也包括了深度學習、圖片計算等企業智能云服務。
根據鄭葉來的介紹,以華為內部已經上云的業務為例,制造、零售、物流等環節都已經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從而實現效率的極大提升,比如華為的電子設備成品率就已經在AI的幫助下提升至99.55%。
“(華為的)PCB板的焊接,以前是靠人工,現在可以通過抓取圖像,用機器來判斷;這不僅解決了速度慢的問題,還提升了效率,節省了成本。”鄭葉來舉例稱。
一旦將云服務作為一種基本的生產力,便意味著技術提供商需要以更加開放的態度來打造業務。這也是鄭葉來提出“普惠AI”這一理念的原因。
當然,這也與華為本身的企業基因和目前公有云市場的發展態勢有關。在市場興起的早期,云服務提供商們大多瞄準的是消費端市場,比如視頻、游戲等等,但隨著市場玩家數量的越發增長,巨頭們的視線開始轉移到企業端。
相比較為多樣化的應用軟件端需求,企業從平臺切入,可以更好地節省成本,同時發揮它們在基礎技術上的優勢。
上文提到的“超級大腦”就是騰訊云在這方面的一次嘗試。
根據騰訊云副總裁王龍的介紹,騰訊超級大腦還將在醫療、城市、零售、工業、金融等行業中落地。至于阿里云,它們的ET大腦也已經能夠整合城市管理、工業優化、輔助醫療、環境治理、航空調度等全局能力,在產業方向進行嘗試。
和其他云服務提供商以偏消費端的客戶切入不同的是,華為云更為注重政企用戶,其中包括運營商、公共服務、園區、城市、金融機構等。服務這方面的客戶,是華為的傳統優勢所在。
華為云也希望能夠通過AI能力開放,將復雜的AI專家能力嵌入當前碼農已經普遍掌握的技能中,從而解決AI專家人才短缺的問題。
現在看來,在利用云服務連接人和物的市場進入紅海階段后,進一步為合作的企業開放云服務,將會是巨頭們在云端的下一個發力點。
不過,要想進入企業市場,包括華為在內的云服務提供商們也面對著新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在于數據安全。
Facebook的數據泄露事件至今仍有影響。5月25日,歐盟開始全面執行一項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數據保護法案《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下文稱作“GDPR”)。根據GDPR的規定,無論是數據管理者還是數據處理者,都必須以合法、公平、透明的方式收集和處理信息,必須用通俗的語言向用戶解釋收集數據的方式,并有義務采取措施刪除或糾正有誤的個人數據。
和以往應用導向的云服務相比,如今承擔基礎設施角色的云服務,在數據安全方面有著更謹慎的需求,原因在于,一旦它們成為企業或政府采用的底層服務,其中的任何安全漏洞都會造成更大規模的損害。
鄭葉來也在這次的數博會中提到了類似的觀點。他強調,華為云一直以來做公有云的原則是“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在普及AI的過程中,會更加重視這個原則。
他強調,華為面對政府和企業提供云服務時,標準的姿態應該是這樣的:不以技術的手段獲取客戶的運營數據;永遠不強迫客戶進行數據交換,不將客戶的數據進行商業變現;華為開放自己的大數據處理能力,幫助客戶處理數據。
可以說,在“將云服務發展成基礎設施”層面上,無論是華為云還是其他玩家,都還在探索階段。這不是一個可以一日建成的事業,巨頭們依然需要小心謹慎地前行,無論是在業務模式還是數據安全等方面。
客服電話:400-0755-992
客服郵箱:vip@wapadd.cn
服務時間: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掃一掃 關注微加
Copyright © 2021 WapAdd.cn 深圳微加互聯科技有限公司 粵ICP備14021220號-1 建站加盟首選,微加建站!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1656號
圖片與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系刪除。